永宁长歌(泠天寒羽)

aka春明梦馀(B站、贴吧)
祯吹符厨名柯粉以及其他一堆坑,无论哪个坑都是杂食党,最近忙于整理犯泽漫画动画相关(在弄了在弄了)
随缘更新,更多迪士尼鸭家族相关指路大眼泠天寒羽

又发几篇文,这次说一下WULI杭州人蓝瑛~
1.蓝瑛的画,藏着杭州梅花碑的由来
        “同一时段,南北两地同时推出重要名作展,这在从前很难想象。”昨天,北京的一位朋友微信转发了钱江晚报艺术微信公号“ART一点”的新推送,获得点赞无数。
  “南方”,指的是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的“湖上有奇峰——蓝瑛作品及其师承影响特展”。大展集结了来自故宫博物院、上海博物馆、吉林省博物院等全国14家文博机构的60件(组)书画精品,还有浙博镇馆之宝黄公望《富春山居图·剩山图》的加持,从各地打飞的来杭的观展人数估计不在少数。
  “北方”,则是指故宫博物院的“千里江山——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”,除了北宋王希孟的传世杰作《千里江山图》将全卷展出,蓝瑛的青绿山水代表作《白云红树》也在其中。
  巧合的是,这两场策展精心、名作加持的南北重展,都在今天开幕。加上此前开幕的故宫“赵孟頫书画特展”、浙江美术馆“王铎作品展”的持续热度,以及10月4日即将开幕的台北故宫“国宝的形成——书画菁华特展”,今年秋季全国正掀起一阵中国古代书画大展的热潮。
  祖师爷黄公望受追捧
  《剩山图》展至10月8日
  想看抓紧
  昨天,蓝瑛展开放了媒体预展现场,复出的《剩山图》情理之中受到追捧。
  对杭州观众而言,一睹《剩山图》的机会算是不少了。最辉煌的是2011年台北故宫的合璧展,相离一个甲子之久的《剩山图》、《无用师卷》终于合璧,得以让人领略《富春山居图》的全貌。之后,在2014年的“守望千年——唐宋元书画珍品特展”上,它也有过展出。
  尽管如此,观众对它仍抱有无尽的好奇。昨天在现场,就有人问,《剩山图》上的白点是什么?正是当年它在流传过程中差点被付之一炬时留下的痕迹,《富春山居图》因而被分成了两部分。
  为什么办蓝瑛展要请出《剩山图》?因为黄公望相当于是蓝瑛的“祖师爷”,蓝瑛一生创作了大量的“仿黄”作品,展览中就能看到不少。
  9月12日,“ART一点”经特别允许,现场直击了《剩山图》的布展现场,不仅亲历了这件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”的展卷过程,细细拍下了它的局部,还发现了一个秘密——在入藏浙博之前,《剩山图》的上一任珍藏者为海上著名鉴藏家吴湖帆。数十年过去了,《剩山图》依然躺在当年吴湖帆为它精制的那只盒子里。这只盒子用材考究、设计精良,盒盖上书“画苑墨皇元黄子久富春山居图卷真迹 吴氏梅景书屋秘宝”,为吴湖帆亲笔所书。
  巧合的是,在近日上海油雕院美术馆的“孤帆一片日边来——吴湖帆文献展”上,有一件展品是吴湖帆写于1938年10月26日的一封信,是写给陈子清的。吴湖帆在信里难掩喜悦之情,当时,他刚刚从汲古阁曹友庆的《宋元明大冊》中发现《剩山图》,无比自豪。
  之后,《剩山图》在1956年入藏浙博。
  需要提醒观众的是,出于保护需要,《剩山图》和吉林省博物院的董其昌《昼锦堂图并书记》卷仅展至10月8日,想看的要抓紧。
  后辈蓝瑛魅力也不小
  他画的梅花
  跟杭州梅花碑有段渊源
  开展前,曾有人担心蓝瑛的光芒会被黄公望所掩,从昨天的媒体预展来看,这完全是多虑了。记者们细细听完了浙博书画部研究馆员、策展人王小红老师对于蓝瑛作品的全部导览后,还提出了不少很专业的问题,这在以往的古代书画展览中是很少见的。
  王老师说,蓝瑛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画作品,多以浅绛、设色为主,但重彩青绿山水是其山水画构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——本次展览中,算上董其昌《昼锦堂图并书记》卷,总共有5件青绿山水画精品,难怪有人会说,此展某种程度上和故宫展互有呼应。
  蓝瑛的山水,学习古人而又有创新,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:即早期(二十岁左右至四十九岁)、中期(五十岁至六十五岁左右)、晚期(六十五岁以后)。
  早期画风以冲和清简、笔法秀润见长,面貌与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很接近;中期算是由早期中锋秀润转向晚期侧锋粗笔的过渡阶段,呈现出一种综合的面貌,其画法糅合了江浙两地不同风气;晚期是蓝瑛一生中最为精彩的时期,山水画已臻化境,到达艺术巅峰。就连较难表现的水口流泉,蓝瑛仅用寥寥数笔,即能绘出九曲叠瀑,声回空谷。
  除了看山水,画中的“人”也是值得一看的。蓝瑛成名较早,又广泛结交名流,在他作品的合作、题跋中,可以看到与名家孙克弘、董其昌、陈继儒、杨文骢等人的交往。同时,蓝瑛当时在江浙一带声望极高,有雇主请画家画好人像后,会再请蓝瑛补景。所以,他和当时的写像高手谢彬、徐泰也有很多合作作品。
  在展览最后一个单元里,还能看到蓝瑛学生们的作品。他最著名的学生陈洪绶的名作《杨升庵簪花图轴》,这次展出了复制品,陈洪绶后来以人物画见长,但可以清晰看到其作品里的树石,均采用蓝瑛的画法。
  还有一件作品值得留意,就是蓝瑛于清顺治十一年(1654年)七十岁时所绘的《秋色梧桐图》,来自故宫——这幅图和杭州的“梅花碑”有关。
  画幅左上有乾隆皇帝的御题五言诗:“法传赵荣禄,神是李青莲,更忆梅花石,曾逢德寿边。己卯秋日御题”,给予蓝瑛花鸟画极高的评价。这首诗中还引出一段佳话:清乾隆十六年(1751年),乾隆帝南巡到杭州,听闻旧南宋德寿宫内有深受宋高宗喜爱的芙蓉石和古苔梅,于是来到德寿宫后圃旧址寻幽访古,在一片荒草淹没、断壁残垣中找到了芙蓉石和断成两截的梅石碑。梅石碑上刻的,正是蓝瑛与好友孙杕合作的《梅石图》,当年孙杕画梅,蓝瑛画石,后被人刻成石碑。乾隆感念于此,将芙蓉石和梅石碑一并带回北京,置于圆明园中。另命人摹勒石碑留存旧址,民间遂称此地为梅花碑。
2.蓝瑛的重要作品在此展一览无遗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9月15日至10月31日,来自故宫博物院、上海博物馆、吉林省博物院等全国14家文博机构的60件(组)书画精品集结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(西湖文化广场),联合呈现“湖上有奇峰——蓝瑛作品及其师承影响特展”。
        本次展览作品集蓝瑛早中晚三个时期的精品力作,在海内外各博物馆中尚属首次,而浙博镇馆之宝黄公望《富春山居图·剩山图》卷、吉林省博物馆藏董其昌《昼锦堂图并书记》等名家杰作也都将齐齐出动,不少为首次展出。钱江晚报为本次展览的主办媒体。
        蓝瑛,钱塘(即杭州)人,生活在明末清初,是个职业画家。
        所谓职业画家,就是以卖画为生——但在当时,文人是不屑卖字卖画的,职业画家的地位远逊于文人画家。所以,蓝瑛在画史上倍受争议。
        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当时的情况。1644年(明崇祯十七年),张岱和王铎南下杭州,张岱随身带了一把蓝瑛画的扇——这一年蓝瑛六十岁,已经很有名。但王铎不喜欢,他裁去了画扇的上截,接上了自己画的淡远山。不过,张岱显然很欣赏蓝瑛的画,多次在蓝瑛的画上题跋,还曾将蓝瑛与黄公望、米友仁这样的名家相比。
        张岱和王铎的两种态度,代表了画史上对蓝瑛的两种评价。今天,我们如何看待蓝瑛,以及他所创立的“武林画派”?

关于蓝瑛
这位老乡不仅画多,而且长寿

        因为画史上留下的生平资料太少,所以我们对这位同乡蓝瑛,所知并不多。好在蓝瑛非常长寿,留下了大量作品。
        他生于1585年(明万历十三年),何时去世,说法很多,只知道1664年他还在世,当时已经八十岁了。
        他生活的年代前后,出现了许多以地域命名的绘画流派——钱塘戴进创立的“浙派”,吴门沈周开创的“吴门画派”,还有以董其昌为首的“松江画派”,其中,后者对蓝瑛影响最深。
        二十多岁时,蓝瑛就去了松江游学,跟随孙克弘、董其昌、陈继儒等学习理论与技法。中年后,他兼取宋元诸家之长,以落笔纵横恣肆、浑厚练达著称。晚年更是进入炉火纯青的化境,终成自己的独特风格。当时,杭州、嘉兴、南京、扬州、绍兴一带都是蓝瑛活跃的地方,他不仅卖画还授徒,追随门徒众多,形成了以杭州为中心的“武林画派”。我们熟悉的陈洪绶也是他的学生之一,后来在人物画方面有所成就,自立门庭。
        这次浙江博物馆的展览名为“湖上有奇峰”,指的就是蓝瑛在明末清初的江南画坛犹如奇峰,影响久远。
        本次展览的60件(组)展品以浙博馆藏蓝瑛及相关作品为基础,其中40件(组)来自故宫博物院、上海博物馆、吉林省博物院、首都博物馆等14家文博收藏机构。展览分“渊源有自”、“澄怀味象”、“赏石雅观”、“嘉木幽禽”、“山高水长”五个单元,梳理蓝瑛早年与孙克弘、董其昌等人的师承渊源、绘画创作(包括山水、树石、花鸟)、对同时代及后世的影响。
        如此规格的蓝瑛特展,堪称海内外首次——几乎将蓝瑛重要作品一网打尽。目前国内外存世的蓝瑛作品,最早为明万历三十五年(1607年)孙克弘、蓝瑛等作《明五家朱竹墨石图》,最晚为清顺治十六年(1659年)蓝瑛《苍林岳峙图轴》,跨越明、清二朝,长达52年之久。

关于展览
黄公望董其昌也不可错过

        本次展览由浙博书画部研究馆员王小红策展,2014年浙博与钱报共同推出的重磅展览“守望千年——唐宋元书画珍品展”同样由她策划。
        王小红说:尽管画史对蓝瑛褒贬不一,但今天看来,蓝瑛最终跻身于晚明一流画家之列,成为那个时代山水画家中最为多才多艺又最具原创力的画家。
        那么,如何读蓝瑛的画?王小红给出观展建议。
        看这个展览,要抓住三个关键的人名,蓝瑛、黄公望和董其昌。
       黄公望是中国山水画一代宗师,对《富春山居图》的临摹是后世山水画家的必修课,蓝瑛也不例外,一生创作了大量的“仿黄”作品,这次,浙博再次请出了镇馆之宝《富春山居图·剩山图》,在同一单元里,还能看到蓝瑛对这件名迹的临仿之作,当时他三十三岁。
        明代大家董其昌是对蓝瑛人生与艺术影响最深的人。本次展览也呈现了董其昌精品,如吉林省博物院藏《昼锦堂图并书记卷》等。这是董其昌青绿设色山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,描绘了宋仁宗时宰相韩琦的居所及其周围自然环境,正值夏末初秋的时节。最珍贵的还在于卷后有董其昌行草书写的欧阳修为韩琦撰写的《昼锦堂记》全文,是董其昌书画合璧的佳构。首都博物馆藏明万历四十一年(1613年)董其昌与蓝瑛等人合作的《鲈乡杂画图》也同时展出。
        而蓝瑛的展品中最精彩的,是在他六十五岁以后的作品。清顺治八年(1651年),时年六十七岁的蓝瑛在嘉兴作《春山水阁图》,今藏安徽博物院,笔墨清新雅致,线条爽利劲健,兼具南宗文人画与北宗职业画的特色;次年他创作的一套仿古山水《澄观图》册,今藏故宫博物院,堪称画风成熟时期的代表作,全册共十二开,每页都有清顺治朝进士韩理的题咏,称颂蓝瑛的画艺;而浙博收藏的蓝瑛晚年(七十四岁)精品力作《万壑清声图》,是他当时住在杭州城东的城曲茅堂时所作。
        蓝瑛特展将拉开浙博“明清浙籍书画名家系列特展”的帷幕,这也是钱报再次作为主办媒体所力推的重磅展览之一。展览期间,钱报纸媒与艺术微信“ART一点”和“浙江24小时”APP的“ART一点”栏目将进行全方位的持续报道。——转载自《钱江晚报》
注:P1:展厅现场
P2:策展人王小红在为媒体记者们解读展览(仔细看会看到董其昌的《昼锦堂图并书记卷》,不知为何我又想到陛下……)
P3:明 蓝瑛《万壑清声图》轴(浙江省博物馆藏)

评论
热度(11)
© 永宁长歌(泠天寒羽) | Powered by LOFTER